今天下午,有位朋友很气愤地给我打电话,跟我诉说,让他的小孙女气得不行,问我怎么教育教育她。
我问他什么事,他告诉了我事情的大体经过:今中午他儿子一家到他家里聚餐,儿子、儿媳忙忙活活做了一桌子饭菜,小孙女则在那里打手机游戏。等饭菜上桌准备吃饭时,儿媳呼唤小孙女:“吃饭啦。”小孙女在那里打着游戏头都没抬,说“等我打完这一局再吃,你们等一下。”儿子一看小孙女不来,就说“我们先吃吧,别管她。”于是他们几个大人就先吃了起来。等小孙女打完那一局过来看到他们都吃开了,便不满地质问道:“我没来你们为什么吃开了?”伴着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。那样子分明在警告:你们应该等我来了再吃。我的朋友说了她一句“吃饭的时候就该先吃饭,不应该让别人等。”结果小孙女跟他不算完了,又哭又闹。
听完朋友诉说,我立刻就找到了原因。我说:“你孙女的毛病不在她自己,是你儿子、儿媳的问题。”他还不解,我说:“因为你儿子、儿媳平常什么都替孩子做了,那孩子还干什么?什么都替孩子包办,结果只能这样。”
俗话说“升米恩斗米仇”。意思是说,当人遇到困难、甚至饥寒交迫的时候,你给他一升米,解了燃眉之急,他会对你十分感激,感觉受恩深重;但是你要是过后再给他一斗米,他就会觉得你这人怎么回事呀,有那么多能给我一斗,干吗不给我两斗?这么小气!反而心里对你有了不满甚至仇视。就像朋友的小孙女,家长一直替她包办一切,当小公主一样供着,她觉得应该了,一旦有一天不供着了,她就会不满甚至生恨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:“如果一个人,身受大恩之后又和恩人反目的话,他为了顾全自己的体面,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,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。”
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“受之无愧感”。“受之无愧”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,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。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(尤其是亲近的人)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,别人给了,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,他不知感恩;别人没有给,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,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。长此以往,可能就变成一只“白眼狼”。
可是现实中许多父母却在不知不觉地培养着“白眼狼。”
大家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上学或放学路上,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或爷爷奶奶背着,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;在家里,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不用干家务,只要搞好学习;想要的东西被过分满足,许多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……这些做法都是在助长孩子的“受之无愧感”,是在害孩子。因为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、买手机,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、买车子、买房子,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,他就要心生怨恨了。
莎士比亚在他的《李尔王》中写道:不知感恩的子女,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。世上最可悲的,莫过于父母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,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。所以,教导孩子学会负责、懂得感恩是多么重要!
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?
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,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:一是在物质上父母不要超量满足孩子。得到越多,要求越多,大人如此,孩子也如是。父母不能当孩子的提款机、印钞机。相反的,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吃点苦,要在合适的时候对孩子说“不”。二是经常进行感恩教育。比如教师节、父亲节、母亲节、重阳节,可以教育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或父母、长辈,教育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祝愿,对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做人的教育。三是教会孩子学着为别人付出。比如父母有机会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做义工,探访生病或者独居的亲友,不需要的书、玩具或衣服,可以送给需要的人,从小在他们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,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。四是养成“勤俭”的习惯。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注重“勤俭节约”,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感恩的意识。比如,家长准备的一日三餐不能太奢侈,营养满足、够吃即可;吃饭要吃多少盛多少,不能浪费,一定要让孩子明白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”的道理。
当孩子懂得感恩之后,就会想去回报。经常感恩,就会更加努力地回报别人。而付出越多,他们的收获也会更多。所以,家长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,相当于把他们带上了快乐和幸福的道路之上。父母们要谨记: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“白眼狼”,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,千万不要助长孩子的“受之无愧感”,否则,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!